在山东省聊城市茌平区振兴街道的“全国文明村”——前曹村,提起曹永之和陈秀梅夫妇,大家无不竖起大拇指交口称赞。十多年来,他们一家多次获得“五好文明家庭户”“道德模范”等称号,陈秀梅在三十多年的教育工作中,更是多次被评为模范教师,各种奖状拿到手软。一路走来,他们是如何把日子经营得和美幸福花团锦簇?陈秀梅随口谈起的那些有关家风和家教的点点滴滴,就如生命树上的一片片幸福的花瓣,信手拾起一瓣,就能悟出幸福的秘诀。
(资料图)
为学莫重于尊师
为学是一个文明家庭塑造精神气质的根本途径,尊师重道更是一个书香世家代代相传的幸福密码。陈秀梅出身于红色革命家庭,自幼受到良好的家风熏陶,她是村里第一个女高中生,是在讲台上辛勤耕耘了三十多年的优秀人民教师,尊师重教是根植在她骨子里的教养。她对女儿和外孙女在尊师重教方面的教育和影响,有润物细无声般的潜移默化,有谆谆教导的言传,有以身示范的身教。
她至今保存着一本封面已泛黄的日记本,这是她女儿上初中时自己买的新年礼物,日记本的前两页上女儿用稚嫩而认真的钢笔字写着“父言”和“母言”,父言是曹永之题写的“尊重老师,严以律己。勤奋好学,争创优生。”母言是陈秀梅题写的“师徒如父子,尊重各位老师。”落款是1997年元旦,虽年代久远,字迹仍历历可见。这朴实凝重的叮咛铭刻在女儿幼小的心灵上,伴随着她在求学之路上健康成长,待到她成家立业之后,尊师重教的家风又自然地流传到两个聪明可爱的娃娃身上。从孩子进幼儿园见到老师一声甜甜的问好开始,到上课端正坐姿认真听讲,到放学后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两个孩子一直都是老师们赞不完爱不够的福娃娃。
多年来,逢年过节时,陈秀梅总忘不了约上老同学,或带上家人和孩子,去乡下看望自己的小学老师。这对教师夫妇已八十五岁了,一看到她就如看到自己的女儿一般,开心得不得了,总有说不完的知心话。孩子们从小耳濡目染,尊师重教之风融入悠悠书香代代绵延。
幸福因与人分享而更加完美
陈秀梅的女儿上初中时走读,某一天暴雨突降,回家的路面积水没过膝盖。爱女心切的她匆匆忙忙烙了五六张葱油饼,自己一张也没舍得留,仔细打好包,让爱人顶风冒雨去学校给女儿和无法回家的孩子送饭。
曹永之把油饼护在怀里,披着雨衣蹚着半米深的积水艰难走到学校,果然有七八个走读的孩子没法回家,正眼巴巴地等在廊檐下。女儿惊喜地接过香喷喷热乎乎的油饼,不用爸爸嘱咐,便心领神会地把油饼逐一分给无法回家的小伙伴,分到最后,自己手中只留了不大的一块,但吃得特别开心。多年以后,女儿对那天的油饼香味还念念不忘,因为父母的疼爱,更因为与小伙伴们的快乐分享。
女儿家的大宝二宝都是陈秀梅和曹永之一手带大的,他们常对孩子说:给永远比拿快乐,幸福因与人分享而更加完美。所以两个娃娃自小就学会了分享。出去玩或在学校里,无论手中拿着多喜欢的零食,玩具或画册,都会自然而然地和身边的小朋友快乐分享,在家长和老师的一路夸赞中快乐成长。
俭以养德与拾金不昧
谈到女儿,陈秀梅满是欣慰。女儿从小到大朴实节俭,懂事得让人心疼。
家中就这一个孩子,小时候她的衣兜里自然少不了父母塞给的零花钱,可她除了买学习用品外,从不乱花钱,小小年纪就懂得把钱花在刀刃上。上大学后,父母怕她生活上太俭省,每月把生活费给的足足的,可她每月都节余不少,有时要比舍友节省近一半,父母都拿她没有办法。
古人云俭以养德,朴素节俭的习惯与拾金不昧的美德在陈秀梅的女儿身上得到了完美统一。上初中时,放学路上,她捡到一个鼓鼓的钱包,这对一个小孩来说,无疑是一笔巨款,她没敢打开钱包看,又气喘吁吁地跑回学校,把钱包交给老师寻找失主。
现在成家立业的女儿工作上爱岗敬业,恪尽职守,生活上勤俭持家,幸福美满,日子过得蜜里调油一般。俭以养德与拾金不昧的家风已作为幸福的密码传给两个乖巧可爱的娃娃。
爱岗敬业是幸福的基石
陈秀梅在三十多年的执教生涯中获奖无数,每一张奖状和证书上都凝聚着她的心血和汗水,尤其是有两张县级模范证书更是得来不易,都和生病住院有关。
有一年她住院做手术,因牵挂无人上课的孩子们,伤口刚愈合就出院回家。听到消息的孩子们一下子涌满了她的屋子,亲热地围绕在她床前不肯离去。面对着那一双双渴望的眼睛,她强撑着大病初愈的身子站在了讲台上,才上半节课,一身虚汗就湿透了衣衫,她依然坚持着把这堂课讲完。她的敬业精神被全校师生看在眼里,感动在心底,那个学期末,她众望所归地被评为县级模范教师。多年以后,她还清楚地记得那节让她体力透支大汗淋漓的语文课,讲的正是《幸福》。
又有一年,女儿生病住院一个多月,陈秀梅恰好送毕业班,忧心如焚的她每天抱着一大摞孩子们的作业,来回奔波在学校和医院。每晚在病房里伺候女儿睡下后,她争分夺秒地批改作业,备好第二天上午的课,在这种艰苦条件下,她那年送的毕业班成绩高出了县重点小学的平均分数,全校师生都为之感动,她理所当然地又一次荣获县级模范教师的光荣称号。
现在已桃李满天下的陈秀梅回首从前的教学生涯,感到无论怎样艰辛地奋斗都是值得的无怨无悔的,她常教育孩子:爱岗敬业是人生幸福的基石。
家和万事兴 心顺百业旺
在前曹村,曹永之拥有一个人人称羡的和美大家庭:二十七家叔伯兄弟姑嫂妯娌亲如一家,从无吵闹和纷争。若问他们团结和睦的秘诀,大家常说,是大姐凡事带头带得好。
大家口中的大姐就是陈秀梅,因爱人曹永之在这个大家庭中排行老大,大家都习惯亲切地称她为大姐。过日子难免有磕磕碰碰,在鸡毛蒜皮的生活琐事上,陈秀梅一向有容人雅量,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在辅导大家庭的孩子们作业上,她不辞辛苦,毫无怨言,尽心尽力。在孝敬老人方面,她从不和别人攀比,尽己所能给老人买吃喝用度,把老人伺候得周到妥帖,无微不至。
虽然说清官难断家务事,但谁家有打不开的心结闹别扭时,只要他们德高望重的大姐一到场,剑拔弩张的硬气便软了几分。无论心头的小疙瘩多难解,经陈秀梅和风细雨般一番劝说宽慰,大都会松开眉头,云开月出露笑颜。逢年过节,大家族聚会时,陈秀梅常用一句话和家人们共勉:家和万事兴,心顺百业旺。这也作为他们幸福大家庭的家风座右铭而代代相传。
大度为怀 福气自来
“遇事要多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这是陈秀梅为人处世的格言。
几年前某天早上的街道拐角处,骑着自行车上街的陈秀梅,被一位风驰电掣般骑着电动车的小伙子连人带车撞倒了,车子后轮被撞扭曲,膝盖磕破一层皮。小伙子吓出了汗,连忙扶起她,围观的路人建议陈秀梅该让小伙子带她去医院看看。陈秀梅知道小伙子着急上班才骑这么快,嘱咐他今后一定要骑慢点,便让他赶紧上班去了。陌生的路人都感动于她的善良,她云淡风轻地说:年轻人时间紧,着急忙慌地上下班不容易,骑车快,咱能理解,谁都不是故意撞人。
举手之劳 与人方便
有人用“家有三斗粮,不当孩子王”来形容当老师的艰辛劳累,可陈秀梅说当了三十多年的“孩子王”没有当够,大街上公园里看到小孩子就满怀欢喜地想上前逗一逗。而且三十多年的“孩子王”让她在路上养成一个习惯:只要看到路面上有荆棘枝条砖头瓦块类的东西,无论是步行还是骑自行车,她一定会停下来捡起这些小障碍物远远地丢到安全地带才能安心赶路,这习惯源于她从前在农村从教时的艰苦环境。那时校门外的乡间土路高低不平,常有荆棘和瓦砾,她怕放学回家的孩子们在路上被扎到或拿这些东西打闹嬉戏,骑着自行车回家的陈秀梅常一路走走停停,捡拾这些带有不安全因素的东西,不然无法安心回家。
陈秀梅的这个习惯,一年又一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她教育下的孩子们:如果举手之劳,能为他人带来方便,我们何乐而不为呢?即使我们成不了栋梁之材,也要努力做一支蜡烛,用有限的光和热,照亮温暖自己周围的小世界。这种为人处世的准则会慢慢积累一种淳厚久远的幸福:送人玫瑰,手上余香长存。
心怀感恩 故园情深
陈秀梅说:“我幸福的根在前曹。”
她从十九岁就来到前曹村任教,在这一方热土上辛勤耕耘了三十多年,村里好多家的两代人都是她的学生,走在村里,抬头低头都是笑脸,伴着一声亲切的“陈老师”响在耳边。她在这建立并经营起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三十多年来,前曹村的风雨晴和及每一步前进的足迹都和她息息相关。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十年,前曹村在一位好书记,一个好支部,一村好群众的精诚团结共同奋斗下,经济生产和精神文明建设都获得了令人称奇的飞速发展,全村人都过上了富裕文明美好和谐的幸福生活。前曹村先后被授予“全国文明村镇”“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等称号。作为在前曹发展中从贫到富一路走来的参与者和见证人,她心怀感恩与珍惜,满满的幸福与自豪。
陈秀梅谈起去年的一件小事,仍感动不已。有一次她把孩子新买的一辆童车遗忘在村里的小广场上,三天后才想起来去找,阳光下那辆崭新的小童车被安放在广场一角,静静地等她来寻。能生活在这样一个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环境中是多么安全和幸福!大家好才是真的好,身在其中的每一位成员都情不自禁地想尽己所能把这个文明和谐的家园建设得更加温暖美丽。陈秀梅更是如此,她常怀一颗感恩之心,从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在这个家园的角角落落自然地散发着光和热,奉献着,快乐着,这里有她幸福的源泉。
家是最小国,国是最大家。一个个小家幸福了,才铸就了前曹村的“全国文明村”称号。一个个小家若开成一朵健康美丽的花,祖国这个广袤辽阔的大花园定是繁花似锦美丽非凡。这离不开千千万万如陈秀梅一样的人,她们心中有爱,眼底有光,在平凡的日子里用心提炼着幸福的秘诀,化为家风家教代代相传,如春风化雨,时时处处播种着爱和温暖。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