耗时 2 年,推翻 4 次重建,在镇江人时兴华的家里,放着一件他的 " 心头好 " ——精美的北京天坛微缩建筑模型。64 岁的时兴华是名手工建筑模型爱好者,退休前在一所学校当水电工。7 年前,迷上了手工后,他便从网上找来相关知名景点建筑图片,在脑海中搭建好结构,无需绘图,全凭想象一点点复原。如今,他已经完成北京天坛、苏州寒山寺普明宝塔、镇江金山寺慈寿塔、扬州五亭桥等多件建筑模型,每一个都十分精美。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水电工爱上 " 木工活 "
在时兴华家的工作室里,桌子上摆放着磨床、线切割、盘锯、铣床及各式各样的锉刀、锯子等制作工具,不大的屋子里都是他的宝贝,一旁的架子上则摆放着六七件这几年间他的得意之作:古色古香的天坛、美轮美奂的寒山寺普明宝塔、精巧细致的金山寺慈寿塔 …… 无不令人眼前一亮。" 这 7 年里,我陆陆续续做了不少件作品,现在保留下来的都是耗时久,工序繁琐,制作得比较好的,其他的都清理掉了。"
△寒山寺普明宝塔
聊起自己是如何走上制作微缩建筑模型之路的时候,时兴华的话匣子打开了," 也是机缘巧合,那时候学校要开兴趣班,问我能不能教她们做微景观。后来做了一段时间之后发现植物太难打理,于是就转为制作软陶,但软陶的材质难保存,容易开裂,后来我就研究用竹木结构制作建筑。"
虽然是零基础,但凭借 40 年水电工的手艺,时兴华无师自通,渐渐做出了门道," 当时跟学校里另一个老师合作的一件作品还在省里获得了一等奖,我就慢慢有了兴趣,爱上了这项木工活。"
不画图纸,脑海里 " 精密计算 "
榫眼、开槽、拼接 …… 与别人制作模型前先绘图不同的是,时兴华的设计图都在脑海里。" 一来是因为我不会画图,另外可能是做久了手艺活的缘故,只要多看几遍建筑物的照片,我大概就知道怎么做了。"
△天坛
脑海里构思好形状后,时兴华就开始准备材料,根据预估的大小尺寸、板材厚度、愣子所需宽度不断调节打磨,再一点点完成。然而制作初期并不这么顺利,第一件得意之作——北京天坛他用了整整 2 年的时间才完成。" 天坛的底部我是用牙签一点点裁、粘制作,它的难点第一个在于小,手常常抓不牢;第二个则在于对尺寸的掌握上,当时比例没控制好,反反复复拆除了 4 次才总算满意。" 时兴华说,天坛最特别的部分,就是木斗,没有木斗的衬托,那不叫天坛," 光是木斗就大概花了半年时间。"
△金山寺慈寿塔局部细节图
金山寺慈寿塔模型的制作也花了大半年时间," 这几件模型都不大,也就 40-60 厘米高,但拿金山寺慈寿塔为例,塔的孔眼就达到了 1000-2000 个,虽然小,但是工序复杂,宝塔每一层的高度要保持一致,翘起的角弧度一致,如果一层不对,整个都要拆除重来。"
作品得到认可是最开心的事
时兴华的作品完成后,儿媳妇王珊将照片发到朋友圈好评如潮," 大家都说他太厉害了!"
" 退休之后我也没什么其他的爱好,能得到大家的认可是我最开心的事,现在我网上用的头像就是微型建筑图,还有网友看到之后找我定制呢。" 最近这段时间,时兴华正忙着制作最新作品——北京四合院,这便是此前一名网友向他 " 下的单 "。" 连价格也没谈,但是当时就觉得被认可了很高兴,就答应要做了。"
工序复杂繁琐,精准度要求极高,模型的每一个部件都细致入微,即便是 1 毫米厚的构件也丝毫不能敷衍,这就需要制作者有极大的耐心和细致,时兴华常常坐在工作台前一干就是五六个小时,有时候夜里醒来,灵光乍现,还要再爬起来坐在工作台前捣鼓几下。
" 中国古建筑模型的工艺技巧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但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很多传统技艺都面临失传,我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把一些东西保留下来。"
现代快报+记者 曹德伟 文/摄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