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资讯:欧美银行业危机持续 中资银行股成“避风港”
来源:清一色财经时间:2023-03-25 06:34:45

来源:中国经营报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本报记者 杨井鑫 北京报道

伴随着美国硅谷银行倒闭和欧洲瑞士信贷银行(以下简称“瑞信”)遭遇收购,欧美市场银行股出现大幅波动,尤其是瑞士信贷高风险债券的“一夜清零”在全球金融市场掀起了一场腥风血雨,市场的恐慌情绪持续蔓延。

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资银行股在这场全球银行业的风暴中受到的冲击比较有限,国有大行在短短的半月中甚至迎来了一波逆市上涨的行情。

据《中国经营报》记者了解,在全球银行业不断爆出“黑天鹅”事件的同时,国内A股市场的投资者信心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但是,由于A股银行板块的估值长期处于较低水平,金融风险也相对可控,海外市场的风险可能很难传导至中资银行股,相反会有部分海外资金流入国内A股市场避险。面对中国经济的强势复苏,部分估值偏低、资产质量稳定的标的会更受投资者的青睐。

欧美市场恐慌

3月22日,美股区域性银行普遍走低。其中,西太平洋合众银行跌超10%,第一共和银行跌超5%,瑞银跌超3%。

“硅谷银行的倒闭惊动了全球市场,让美联储激进加息的负面效应暴露了出来,而市场更担忧的则是美国银行系统性风险。”近日,来自斯坦福大学等高校的几位经济学家联合撰写的报告显示,美国有近190家银行面临硅谷银行的命运。这也意味着,金融系统的危机仍有大面积传导可能。

针对硅谷银行事件的影响,华夏基金基金经理许利明撰文称,“市场没有料到,银行如此脆弱。虽然硅谷银行事件出来后,很多评论都认为硅谷银行的倒掉,与它自己业务模式的独特性有关。但从另一个角度,不独特的其他银行真的没有问题吗?显然不能这么推论。加息周期中,有公司倒掉是必然结果,而最终轮到硅谷银行,才跟其特别的业务模式有关。”

在欧洲市场,瑞信的“黑天鹅”事件则引发了市场的大动荡。3月19日,瑞士联合银行集团(以下简称“瑞银”)宣布收购瑞信之后,欧洲股市在第二天有所反弹,但是银行股依然下跌,德国商业银行和德意志银行股价在早盘一度下跌超过7%。尽管此后的几天中,市场通过一轮反弹不断消化瑞银收购瑞信的负面影响,但是该收购案还是令投资者顾虑重重。

更值得关注的是,瑞士金融当局将瑞信票面价值约160亿瑞士法郎(约合173亿美元)的额外一级资本债券AT1注销,引发市场对这类债券的抛售恐慌,进而加大银行业融资难度,这是迄今为止AT1债券最大规模的注销。

投资“避风港”

针对欧美市场的银行业危机对A股市场的冲击,市场上一直存在较大的分歧。部分市场人士认为,银行业危机可能会令美国结束紧缩的货币政策,对国内的资本市场反而有利。但是,也有机构倾向于硅谷银行事件的恶性示范效应,会引发新一轮的挤兑潮,给全球的市场造成更严重的负面影响。

记者梳理近期中资银行股的表现发现,自全球银行业危机以来,国内上市银行的股价相对稳定,海外市场的这一轮风暴对A股银行板块的冲击十分有限,尤其是国有大行在近两周甚至还迎来了一波逆势上涨的行情。

Wind数据显示,3月8日至23日,A股42家上市银行中,有11家银行的股价上涨,包括工商银行(601398.SH)、建设银行(601939.SH)、中国银行(601988.SH)、农业银行(601288.SH)和交通银行(601328.SH)五大国有银行,而中信银行(601998.SH)股价涨幅达到了6%,居首位。有3家银行的股价在此期间表现为持平,其中包括了邮储银行(601658.SH)。另外,有7家银行的股价跌幅超过5%,包括招商银行(600036.SH)、平安银行(000001.SZ)和5家城商行。

“由于海外市场银行业的风险暴露,全球的投资者的风险偏好降低,这也让市场对于国有大行和估值相对较低的银行更加青睐一些。”一家券商银行业分析师认为,A股银行板块在全球银行业危机中将扮演避风港的角色。

该分析师认为,银行指数在近三年总体呈现下跌态势,行业板块的估值一定有修复需求。“国有大行的股价在近期都创出了自2022年第四季度以来的新高,这也说明海外市场的影响并不大。”

针对美国银行业的危机,他还表示,中国的银行业不存在类似的风险。美国银行业出现硅谷银行倒闭的“黑天鹅”事件,主要是受到加息冲击引发流动性危机,这与中国银行业没有可比性。“中国商业银行的流动性是很充裕的,流动性管理也比较到位,银行资金主要是以信贷的形式投放,与美国硅谷银行大量购买国债是完全不同的。”

英大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大霄表示,我国经济恢复势头良好,金融风险相对可控,加上我国已经设立金融稳定保障基金,金融安全正在加强,美国银行股风险并不会传导到中国,美银行股暴跌也不会传染到中国银行股。相反,我国银行股反而会成为A股市场的重要稳定力量,没有之一。

国有大行估值修复?

“银行板块的估值低,银行个股的分化是正常现象。”一家上市城商行高管认为,上市银行的经营情况差异很大,少数银行在行业内会“冒尖”得到投资者的青睐,不可能所有的银行股都上涨。

对于国有大行的这一轮行情,该高管表示,这一波上涨很可能与中字头央企的价值重估有关,这也是市场上的一个热点。“国有大行的估值的确不高,在海外市场风险爆发的背景下,银行股的投资可能部分会偏向于国有大行。”

一家公募基金人士表示,大多数主动型的基金都很少配置银行股,但是也会在合适的时机选择一些好的标的进场。银行板块在经过了连续几年的下跌之后,投资布局的机会也会出现。“经济的复苏和消费的复苏对银行来说都是利好,银行的经营业绩也一直还不错,市场还是需要等待价值发掘。”该人士指出。

长江证券相关研报称,国有大行被显著低估。2023年经济复苏方向明确,虽然仍处于早周期,复苏弹性弱,但从整个周期视角展望,国有大行的估值修复具备持续性。从分红角度看,五大国有银行的A 股平均股息率达到6.77%,较10 年期国债收益率溢价高达390bp,具备强劲吸引力。此外,国有大行经营稳健,在全球金融风险频发的背景下,对外资的吸引力也大幅提升。

该报告还认为,国有大行的真实资产质量被低估。例如,虽然头部股份行的不良贷款率低于国有大行,但实际上国有大行的逾期贷款全部纳入不良口径,逾期与不良偏离度全都低于100%,而中小银行普遍只是将逾期60 天以上或90 天以上的贷款纳入不良口径。同时,风险分类新规2023年正式执行,旨在进一步做实资产风险分类,侧面说明当前主要银行的真实资产质量扎实。未来如果指标透明度大幅提升,对于投资者而言,优质银行的吸引力将大幅提高,尤其利好真实资产质量稳健的国有大行。

“国有大行的行情能否持续是一个综合因素,但是股价表现上很难大涨大跌。从投资逻辑上看,银行股的投资风险不高,股息回报不错,长期持有也是一个不错选择。”上述银行业分析师称。

关键词: